履行教师职责,做学生引路人——师德师风教育

资讯来源:护理学院发布时间:2023-06-28点击数量:70

近期,我们护理学院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并就当前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教师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和举止,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的一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通过学习与讨论,每位老师都受益不浅,对师德师风有了较深的心得体会。

张晓宇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关于这个方面,作为一名工龄已经13年的民办职业高校教师,我对于“联系工作实际,思考如何将会议精神落实到课堂里、落实在行动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如何不忘初心、坚守底线”的选题内容,作了反思,有所感想。

一、高校教师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所需人才,和引导成年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不仅仅要保障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掌握必备的社会技能、职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牢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及必要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平时就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方可上行下效,真正以积极向上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将思政进课堂的重要任务落实到专业课,以案例丰富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深刻体会思想和政治学习的重要性。

二、高校教师对国家的学术氛围、教育氛围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大局方向等方面影响巨大,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重任,砥砺前行,艰苦奋斗,洁身自好,不为金钱、美色和权力所诱惑,积极提升自我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人才,避免出现“长着中国脸却没有中国心”的所谓人才。

三、结合护理学院近几年的情况,以喀迪尔老师的反面案例为警,我们要时刻内省自身,坚决杜绝组织内出现的贪、腐、违纪、妄议中央决定、出卖国家机密、叛国等行为,把人生目标和初心牢牢锁定在为人民服务上,严厉批判享乐主义、无为主义等严重危害党性的思想侵入,严防西方颠覆阴谋和颜色革命。同时要严防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侵蚀、诱惑、讲人情、违反规定等看似“问题不大”的情况,守住底线和红线。

黄慧敏老师: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高校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让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政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铸魂立本、统帅全局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有且仅有一个答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这就需要思政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凝心铸魂,确保高等教育初心不移、本色不改、目标不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方向决定了“培养什么人”。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应将思政工作规律运用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又要深入学生中间,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合理诉求,让学生感受到有感情、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不打折扣地将思政工作规律落实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我们做为高校教师,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如果教师自己真正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信仰建设不是抽象的,应当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和凝聚信仰的力量,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

吴佳妮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严格按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来做事,要做到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才能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道德力量;教师要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得先有品格、品行、品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以十项准则来做事。